美文集

Hi, 请登录

李白最经典的七言律诗(登金陵凤凰台赏析及诗意)

李白或许是从天借的一声狂放之气,一袭青衫飘逸游于世间,自然不畏权贵。然而,世间之人太得天独厚之时,上天也会嫉妒。在天宝三年,即公元744年,李白因遭奸人迫害而失信于唐玄宗,被迫离开长安城。可是,离开京城也未能阻止他踏遍千山万水的脚步。他游历之处必留下他的酒香,他的诗篇。

有一天,他来到了江南,来到了金陵凤凰台,看到此地的一草一木,不禁触景生情,感慨万千,将胸中块垒化成千古流传之诗。然而,后人却说是李白不服崔颢的《黄鹤楼》,一直想要做一首同类题材的诗与之相比,于是才写下了这首《登金陵凤凰台》。

其实,这首诗和崔颢的《黄鹤楼》无论在格律,用韵还是气势上都难分仲伯。实际上,此诗以其用典和写景抒情的完美结合,旷达高远与略带伤感的应用,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凤凰咏叹调。从这个角度而言,李白的这首七律更为经典。

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。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

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。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

千百年来,这两首诗歌的优劣高低成为很多诗论家探讨的主题。有的人认为崔颢的《黄鹤楼》无人能比,而有的人则认为李白这首诗语言更加自然,清新洒脱诸葛亮最伤感语言,当为唐诗七律的代表作之一。

试题中的“金陵凤凰台”是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,因曾经有三只凤凰降临于凤凰台上,凤凰台便因此而得名。“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”现今,凤凰台依然在原地,却再也见不到六朝的繁华。当初车水马龙之景终究一去不复返,凤去台空,唯有长江之水日夜奔流。

“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”诗人默默站立思索古今,人生来世一遭,留下些什么,又能带走什么呢?眼前只有一片废墟,曾经繁华一时的吴国宫廷已经变成断璧残垣,晋代的风流名士也都早已成为一座座坟冢。“历史”二字原来如此悲切。

过去的终已过去,留下来的终究要继续,李白是一个洒脱狂放之人,所以他不会一直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。于是,他从历史的伤怀中回到现实。“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”,高耸入云的山三山,好似坐落于青天之外,远处的秦淮河被白鹭洲一分为二。

云雾缭绕,三山半隐半现。水中之洲一分为二,多么气势非凡,充满了力量。这两句诗犹如一幅山水相交的图画,意境悠远,气势磅礴,是全诗最令后人称道的名句,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凤凰台周围的景色特点,开阔,大气。

李白纵然带有强烈的浪漫之气,但他终究是关心现实之人。他欲要登得更高,看得更远,远望长安才好。“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”,身处异地,离国都太远,层层浮云遮住了视线。当句中的“浮云”,即为诗人眼前所见诸葛亮最伤感语言,也指笼罩在诗人心头的愁闷,还指那些迷惑君王的奸佞小臣。

汉陆贾在《新语 慎微篇》云“邪臣之蔽贤,犹浮云之障日月也。”世

试看结束,如继续查看请付费↓↓↓↓
打赏0.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,立即打赏

来源【美文集】自媒体,更多内容/合作请关注「辉声辉语」公众号,送10G营销资料!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@126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推荐

评论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
  • 网址
二维码
评论